2012年02月14日
周大福慈善基金鼎力支持中大「I.CARE博群計劃」

周大福慈善基金鼎力支持中大「I.CARE博群計劃」

以一對一配對校友捐款

2012年02月14日
周大福慈善基金理主席鄭家成先生(右·)、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教授(中)與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丘成桐教授(左) 主持「 I‧CARE博群計劃」捐贈儀式。
圖片 / 影片提供: 香港中文大學提供
主禮嘉賓與一眾嘉賓及中大代表大合照
圖片 / 影片提供: 香港中文大學提供

周大福慈善基金慨捐港幣一千萬元予中大「I‧CARE 博群計劃」,由基金理事長鄭家成先生(中)向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左)及中大博文講座教授丘成桐教授致送捐款。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去年九月推出「I‧CARE博群計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本港、內地及世界各地的社會及公民服務,致力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得到同學及社會人士熱烈迴響。今天(二月十四日),中大宣布「I‧CARE博群計劃」獲得周大福慈善基金的支持,允諾捐出港幣一千萬元,以一對一配對校友對「I‧CARE博群計劃」的捐款。

早於一月二十日,中大博文講座教授、傑出校友丘成桐教授(1969/崇基/數學)已向全球中大校友呼籲,希望校友善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6,000 計劃」所帶來的額外財富,貢獻母校,惠澤學弟妹,支持大學新設立的「I‧CARE 博群計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本港、內地及世界各地的社會及公民服務,促進學生全人發展。其後,沈祖堯校長與各副校長及學院院長於一月三十日舉行的傳媒新春茶敘中,各人即場捐出一千元大利是支持「I‧CARE博群計劃」,呼籲「中大人.愛中大.萬眾一千」,希望校友能響應,集腋成裘,為「I‧CARE博群計劃」籌募一千萬元。

周大福慈善基金理事長鄭家成先生表示:「周大福慈善基金一直對支持香港中文大學的教育項目不遺餘力,去年亦曾捐款給大學醫學院成立『周大福鄭裕彤外科幹細胞研究中心』,開發幹細胞於器官退化性及創傷性疾病的臨床治療應用。今次我們亦十分認同中大『I‧CARE博群計劃』的理念,更深受中大校友的積極回應所感動,故允諾捐出港幣一千萬元,以一對一配對校友支持『I‧CARE博群計劃』的捐款。」

中大校長沈祖堯教授衷心感謝周大福慈善基金的支持,他表示:「今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宣布了第六輪配對補助金預計將於今年七月推出,若校友以支票形式捐款給中大,並把支票於六月底前寄回大學,校方將把所有支票,聯同周大福慈善基金的支票,在計劃開始首日向政府申請配對補助金。因此,今次校友的每一元捐款,可為母校籌得三元($1 周大福慈善基金配對、$1 政府配對*),意義重大。」

丘成桐教授稱:「今天適逢情人節,我深盼能與校友攜手向母校表示一份感謝,積極並迅速回應『中大人.愛中大.萬眾一千』,齊心以行動回饋母校,讓更多學弟妹可以參與『I‧CARE博群計劃』。」他更笑稱稍後就會向全球中大校友發出「情書」,在祝福大家情人節快樂的同時,呼籲大家要情繫中大。

4 0
0 0
0 0
0 0
This error message is only visible to WordPress admins
There has been a problem with your Instagram Feed.
此欄載有慈善事業的相關消息及報告。開啓連結將連接至另一網站。
2022年10月05日

疫下困境|今年首季貧富差距擴至47倍%20樂施會促提高最低工資

疫情下基層收入受嚴重影響,樂施會分析統計處過去3年數據,將家庭月入中位數分成10個等級,發現最貧窮住戶收入於今年首季較2019年大跌22.9%,至僅2,700元,對比最高收入住戶的家庭月入中位數12.76萬元,相差47.3倍,較疫前2019年的34.3倍大幅擴大,顯示貧富懸殊更趨嚴重。

來源︰晴報
更多
2022年09月30日

爭取輪候公院服務前早治療 新生會助患者睇私家精神科

由周大福醫療基金、傅德蔭基金及施永青基金共同資助新生精神康復會的「精神科醫療資助及社區支援計劃」,讓正輪候公立醫院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的香港居民且有經濟困難,經社工轉介及提交申請後,獲資助到指定私家精神科醫生接受治療。

目前,公立醫療的精神科專科服務動輒輪候長達1-2年,計劃讓有需要人士及早接受介入及治療,能避免情況惡化。受助人驚恐症患者呂先生,經社工評估後會見精神科醫生,服藥及進行心理輔導,成功銜接公立醫院精神專科服務,重歸正常生活步伐及工作。

合資格人士可接受一年最多12次的150元優惠診金或全免資助私人精神科醫療服務,視乎家庭入息上限而釐定。

來源︰am730
更多
2022年09月12日

家族善業的前景(只提供英文版)

在一個面對轉型和歷史交錯複雜多變但充滿機遇的時代,慈善的家族必須反思他們的目的、步伐、權力和踐行善業的方式。

《史丹佛社會創新評論》分享了四大考量,值得深思。

來源︰史丹佛社會創新評論
更多